杉木桩作为常见的工程和建筑用材,其长期存储不当可能引发多方面问题,具体影响如下:
一、物理性能退化
杉木属软木类,长期暴露易受环境温湿度影响。自然干燥过程中若脱水过快,纤维结构收缩不均会导致纵向开裂或端面龟裂,严重时形成贯通裂缝,降低抗压强度。存储超过1年后,含水率若持续低于15%,木材脆性增加,锤击施工时易断裂。若堆放方式不当(如未垫高或覆盖),底部木桩易吸潮膨胀,引发弯曲变形,影响桩体垂直度。
二、生物侵蚀加剧
未做防腐处理的杉木桩存储6个月后,遭遇雨季易滋生木腐菌,初期表现为表面灰绿色霉斑,后期形成褐色块状腐朽,使表层5-10mm木质疏松化。在湿度>65%、温度20-35℃环境下,白蚁蛀食风险提升3倍以上,虫道直径可达2-5mm。南方地区存储2年以上的木桩,蠹虫蛀空率可达30%,承载力下降40%-60%。
三、化学组分变化
杉木内含的萜烯类物质在露天存储12个月后挥发量达75%,天然防虫成分流失导致抗生物侵蚀能力减弱。木质素氧化使表面产生灰白色风化层,接触土壤部位的单宁酸析出形成黑色污染带。长期紫外线照射使细胞壁半纤维素降解,表层显微硬度下降27%,耐磨性降低。
四、工程性能衰减
存储超过18个月的木桩用于边坡支护时,截面惯性矩损失导致抗弯刚度下降约15%,在荷载作用下易发生侧向位移。作为河道护坡桩时,腐朽部位吸水率提高至未腐部分的2.3倍,冻融循环后产生结构性破坏。古建筑修复中使用陈化木桩,其与新鲜木材的收缩差异可达0.3mm/m,易引发卯榫结构松动。
建议采用离地30cm架空堆放,覆盖防雨布并保持通风,每季度喷洒5%铜唑防腐剂。存储超过6个月需进行抗压强度和含水率检测,工程使用前建议补充真空加压防腐处理。
